發(fā)布時間 : 2015-05-12 08:31:09
來源 : 金站網(wǎng)
瀏覽次數(shù) :
前天是母親節(jié),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成為曬媽陣地,不少人發(fā)出母親照片配以感恩話語遙寄祝福,一些贊頌母愛的文章和視頻同時熱傳。有網(wǎng)友對此調侃稱:“什么地方兒女最孝順?朋友圈。”而在線下,通過買禮物、送紅包等表達愛意也成熱門之選。但多名受訪者表示,孝順應重在平時的陪伴和關愛,比起隔空抒情,能回家給媽媽做頓飯、陪媽媽聊聊天,才是她最想要的節(jié)日祝福。
“祝女神節(jié)日快樂”、“萬能的媽咪,我永遠愛你”,從上午開始,類似話語或附著媽媽年輕時的黑白美照,或附著曾跟兒女一起的自拍合照,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呈現(xiàn)刷屏之勢,有網(wǎng)友戲稱,“在一天之內認識了朋友圈幾乎所有人的媽媽,也是一大奇觀”。同時熱傳的,還有一些贊頌母愛的文章和視頻。
對此,一些人表示,在朋友圈表心意,“是秀給朋友看的”,比起隔空祝福,付諸陪伴的行動才更實在。多名北漂青年告訴北京晨報記者,因為無法回到媽媽身邊,他們才退而求其次,通過打電話和買禮物、發(fā)紅包等方式,給遠方的媽媽送上心意。
工作不滿一年的趙女士,拿出自己上月工資的一半,給媽媽買了一條項鏈。“這是我有自己收入之后的第一個母親節(jié),雖然貴,但是理所應當?shù)?rdquo;,她說,媽媽之前曾相中類似的項鏈,卻沒舍得買,于是她選擇在這個特殊日子滿足媽媽的心愿。
由于天氣惡劣,80后市民何女士把母親接回自己家里,“平時我媽伺候我,昨天所有事我來,讓她享受一天”。和她一樣,工作繁忙的盧先生也選擇回家,推掉所有工作和應酬,踏踏實實在家一整天,陪媽媽吃飯,聊天。在他看來,節(jié)日只是由頭,陪媽媽應該是常態(tài),而非臨時突擊,“真的花時間關愛媽媽,才是最好的禮物”。
相關評論
感恩母親,讓愛刷屏又何妨
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顧昀
對母親的愛固然是一件私事,卻并非不能公開表達。感恩母親,讓愛刷屏,客觀上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鼓勵人們公開表達,讓人們不再羞于開口。
昨天是母親節(jié)。隨著新生代長大成人,這個洋節(jié)日已融入主流生活,成為人們感恩母親的特殊日子。許多人競相在網(wǎng)上發(fā)照片、喊祝福,一時間,微博、微信滿眼都是母親節(jié)主題內容。
對這一現(xiàn)象,不少人調侃:“你媽媽知道你在網(wǎng)上有這么孝順嗎?”也有人認為,愛母親是一件私事,干嗎要在朋友圈發(fā)照片喊出來呢?放在以往,我對這種行為也會嗤之以鼻。一方面是因為不屑,覺得與其嘴上講講,不如用實際行動來證明,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不習慣公開表達,或者內心里覺得這樣做,相對于母愛的分量,實在過于輕浮。
確實,像我們這代人(六七十年代生人),大抵從小就沒有過母親節(jié)的習慣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節(jié)日作為流行文化進入國內的時候,頂多也是同學之間互贈圣誕賀卡,對父母親卻是輕易不敢“妄動”。倘若像現(xiàn)在這樣買束花給母親,不僅長輩覺得怪怪的,自己也會渾身不對勁。在傳統(tǒng)文化熏陶下,父母對子女講的是默默付出,子女對父母則是信守大愛無言,都不會輕易公開表達、袒露心跡。
但這并不表明只有這樣做才正確。很簡單,固然我們不太善于對父母表達感恩,但對子女在這個節(jié)日奉上的祝福卻是甘之若飴。在朋友圈上,同時也有很多人曬子女送上的母親節(jié)禮物,我發(fā)現(xiàn)沒有一個母親對此感到不高興。這說明,我們并非不接受這種表達方式,而只是自己說不出口而已,換言之,問題不在于這個洋節(jié)日,而在于我們自己。
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恩。一個人既可以用禮物表達心意,也可以默默傳遞無言的愛,當然也可以在網(wǎng)上公開喊話。對母親的愛固然是一件私事,卻并非不能公開表達。包括刷朋友圈喊話,也可看作一種實際行動。哪怕是故意作秀,這也表明本人認可這種表達方式,遵從感恩母愛的正面價值觀。
感恩母親,讓愛刷屏,客觀上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鼓勵人們公開表達,讓人們不再羞于開口。有些愛,如果不勇于表達,很可能留下長久的遺憾。父母之恩,除了讓他們感受到,還能讓他們聽到,豈不更美好?這不僅可以給長輩一天的好心情,也可讓自己沐浴在親情的陽光下,家庭親情更融洽。往大了說,這還可以逐漸改變國民性格,打開人們的心扉,讓人變得更加直率樂觀,而不總是那么含蓄陰柔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這句詩流傳千古,在傳統(tǒng)歷史中留下一個巨大問號。每個人的解答或有不同,每一代人的選擇也不見得一樣。現(xiàn)代社會,舊的傳統(tǒng)正在嬗變,新的傳統(tǒng)也在生成,只要自己高興,讓母親開心,刷刷屏又何妨。